2013年3月27日星期三

2013年3月20日星期三

窮富翁大作戰II - CH4 part2 of 2

請來觀看 YouTube 上的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Hqp3jm53DU&feature=youtube_gdata_player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窮富翁大作戰II - CH4 part1 of 2

請來觀看 YouTube 上的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DvA7_j7ClU&feature=youtube_gdata_player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窮富翁大作戰II 第4集上(富家母女捱窮)

請來觀看 YouTube 上的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LRcjVGIRzw&feature=youtube_gdata_player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窮富翁大作戰 II - CH1 part2 of 2

請來觀看 YouTube 上的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vAgagVd5A0&feature=youtube_gdata_player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窮富翁大作戰 II - CH1 part1 of 2

請來觀看 YouTube 上的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c7hepn4-Ms&feature=youtube_gdata_player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RTHK-「點解會貧窮?」第一集, 2012-11-24, SOCIAL INEQUALITY

http://programme.rthk.hk/rthk/tv/programme.php?name=tv/whypoverty&d=2012-11-24&p=5651&e=196771&m=episode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2013年3月16日星期六

Sociology: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http://www.cliffsnotes.com/study_guide/Prejudice-and-Discrimination.topicArticleId-26957,articleId-26886.html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How Important is Socializing to Aging Seniors?

http://www.eldercarecafe.net/how-important-is-socializing-to-aging-seniors/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Socialization And Aging

http://www.allaboutlifechallenges.org/socialization-and-aging-faq.htm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Mid-life Crisis in Men: an Opportunity for Change - Fountain Hill Center

http://fountainhillcenter.org/articles/mid-life-crisis-in-men-an-opportunity-for-change/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青少年暴力犯罪之科際整合研究.PDF, 社會學分析

http://www.ccunix.ccu.edu.tw/~clubcrime/Paper/1/106.PDF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安樂死,道德,社會學,hk

http://www2.hkedcity.net/sch_files/a/kss/kss-lkh/public_html/euthanasia.html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Sandel, 24 lectures notes, 中文,道德

http://www.yumen100.com/manage/edit/UploadFile/2010122216500795.doc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生命科學,倫理,社會學,Tw

http://bc.imb.sinica.edu.tw/images/biotech/32_36.pdf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台灣,政府,報告,政策,消除,性別,歧視

http://www.cedaw.org.tw/upload/C1-1%E5%9C%8B%E5%AE%B6%E5%A0%B1%E5%91%8A.pdf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陳振寧,性別政策應體現男女平等 (香港商報2012年6月13日)

陳振寧,性別政策應體現男女平等 (香港商報2012年6月13日)

昨日平機會主席林煥光指出,近年不少男性求助,認為社會對其照顧和支援較女性少。特區政府應根據香港時代的轉變,同等重視男女權益,更好地促進性別平等。

政策要因應時代轉變
傳統上,社會有一種期望,就是男性是家庭的支柱,有責任養妻活兒,能力應較妻子強。這種期望不分階層、年齡,而是針對性別。但是隨着農業和工業時代過去,體力勞動工作相對減少,服務業興起,這種對男性的期望已不合時宜。不少女性的能力都較男性強,社會地位大大提升,然而時至今日,傳統觀念仍然存在。社會對男性仍有較高期望,時常可聽到不少類似「你係咪男人呀」等受傳統觀念影響、針對男性的責罵。

不少男性面對家庭、經濟、工作等方面的壓力,受傳統觀念影響,不敢或不願求助,正所謂「男兒有淚不輕流」,結果造成個人抑鬱、家庭暴力、自殺自殘等情況。近年維護男性權益的團體開始湧現,促進性別平等的議題漸受重視,勇於求助的人數漸多。

其實,政府的政策也一直較傾向支援女性,如設立婦女事務委員會、提供受虐婦女住宿服務等,這與歷史發展有一定關係。必須強調,香港社會仍然存在對女性歧視的情況,尤其不少內地來港女性新移民,在就業、融入社區時都受到歧視;女性懷孕、分娩後也獲得較差待遇,政府仍須保障女性權益。

然而,政府也應根據時代的轉變,認識到男性在某些領域上得不到平等待遇,需要獲得政策上的支援,例如香港曾有個案是男性在家庭裏受到妻子身體和語言上的暴力對待,報警求助,但是卻被視為「開玩笑」。

男女平等互相尊重
就此,政府必須在性別政策上,同等重視男女的權益,調整政策。可考慮將婦女事務委員會重組,變成促進性別平等委員會。委員會可就性別平等的長遠目標和策略,向政府提出建議。同時,可進行研究、調查,並負責教育和宣傳工作。
另外,政府可資助團體,提供更多受虐男性住宿服務、男性支援熱線等。必須指出,男性在家庭裏也可能遭受心理和身體上的暴力。小部分男性可能受不住壓力,有暴力傾向,造成家庭慘劇。社會及時提供支援,可減少發生有關情況的機會。
政府也應盡快就侍產假立法,讓更多對家庭友善的政策可獲推行,讓男性有更多時間參與家庭事務,「走進廚房」。事實上,隨着更多女性外出工作,男性在家庭的角色加重,這種角色的調整應獲得政策上的支持。此舉也可鼓勵更多家庭生育下一代。

當然,政府可起帶頭作用,但是必須獲得社會配合,調整觀念。無論是男性或女性,都應確切認識到時代的轉變,互相尊重,不要把傳統觀念視作攻擊對方的利器,並應在面對困難時,勇於求助。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Tw, 反性別歧視,政策,人權大步走計畫-落實「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http://www.gec.ey.gov.tw/Upload/RelFile/1419/695880/cddf57b0-7439-49d7-9906-d2cd6d2987ed.pdf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中國女大學生抗議就業歧視 半邊天時代不復存在] - [美國之音中文網 熱點新聞: %title% ], 2013

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chinese.com/articleprintview/1590465.html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性別平權,社會政策,Tw

http://www.moea.gov.tw/mns/dop/content/wHandMenuFile.ashx?menu_id=2487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性別不平等,Tw, 社會學,研究

http://www.ios.sinica.edu.tw/ios/people/personal/ccf/P_C_2002.pdf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政府應如何面對「家庭暴力」問題?

政府應如何面對「家庭暴力」問題?
陳卓華,2013年3月。

在澳門,有調查研究指出,約有一成被訪婦女曾經受到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家暴受害人較多是新移民女性,教育程度及自主經濟能力較低,缺乏社交圈子或支援網絡。婦女團體「勵苑」近七年來收到約一千三百多個涉及家暴的求助電話,共接收了 381名婦女及 262 名兒童,他們都是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可是這些數字可能只反映冰山的一角。通常這些受害人都是長期受到身體及心理虐待,但又不懂得如何求助。

近月澳門特區政府似乎傾向把家庭暴力列為「半公罪」,即是說須要受害人主動走出來報警及推動刑事追究程序。目前由於本澳社會缺乏法規及社會支援保護受虐者,常見的情況是,受虐者非常害怕,不懂法律知識,不懂如何清晰表達自己,在整個法律程序中,很可能缺乏經濟支援,無家可歸,什至很容易再受到暴力對待。亦有些情況是,受虐者與施虐者產生「互累」病態關係,受虐者時常壓抑自己感受,被施虐者的情緒所操控。受害人只知道要保護家庭完整,最後卻迷失了自我,什至責怪自己,亦有可能引致情緒病。

新加坡的情況是,一旦發現有家暴事件,即使是由鄰舍或朋友舉報,警方會主動展開調查,檢察官會主動代表受害人推動刑事追究程序。法院可命令施虐者離開有關家庭住所,或不准接近受害人。施虐者也要被強制接受心理輔導,或甚至入獄。在有需要的情況下,政府亦會向受害人提供暫時居所,心理輔導,兒童托管服務,職業介紹等服務。

澳門善牧中心曾嘗試在本地一份主流報紙刊登廣告,呼籲社會各界支持家庭暴力行為被定為公罪,可是該報業公司卻不肯刊登。

究竟,澳門特區政府擔心什麼?本地主流媒體又擔心什麼?誰人能站出來伸張社會公義,幫助這群弱勢、又不太懂如何尋求援助的受虐者呢?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家庭,暴力,認識互累症助人助己 - 東方日報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lifestyle/20091016/00298_001.html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從家庭暴力行為的特徵探討警察的防治作為, Tw

http://police.digitaler.net/pdf/regulation/reg103.pdf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家庭,暴力,分析,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50期,2005年11月15日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50/50-30.htm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北區單親婦女求助趨增 - 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18_10_2012

http://news.ugamm.org.mo/CN/?action-viewnews-itemid-4850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28_2_2011,調查顯示 澳門近8成家庭暴力受虐婦女來自內地

http://big5.sznews.com/culture/content/2011-02/28/content_5380780.htm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家暴法,澳門婦女聯合總會, 2013

http://www.macauwomen.org.mo/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657:2012-11-08-23-24-06&catid=22:2011-07-25-02-22-50&Itemid=41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11_3_2013,家庭,暴力,非公罪,澳門日報電子版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3-03/11/content_784630.htm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家暴法》澳門,一拖再拖 三成求助婦女 受虐長達10年 - 專題故事 - 力報,15_11_2012

http://www.exmoo.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9&id=4953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religion, social movement, hk , christianity

香港基督教社會運動 177-194.doc
Subject: Microsoft Word - 6.香港基督教社會運動 177-194.doc
http://bec001.web.ncku.edu.tw/ezfiles/335/1335/img/1518/6.pdf

Fwd: 美沙酮治療中心選址遭居民強烈反對 陽光政府施政透明科學決策淪為笑談 : 論盡媒體 all about media


標題: 美沙酮治療中心選址遭居民強烈反對 陽光政府施政透明科學決策淪為笑談 : 論盡媒體 all about media

http://aamacau.com/2010/12/20/%e7%be%8e%e6%b2%99%e9%85%ae%e6%b2%bb%e7%99%82%e4%b8%ad%e5%bf%83%e9%81%b8%e5%9d%80%e9%81%ad%e5%b1%85%e6%b0%91%e5%bc%b7%e7%83%88%e5%8f%8d%e5%b0%8d-%e9%99%bd%e5%85%89%e6%94%bf%e5%ba%9c%e6%96%bd/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澳門新聞 - 濠江日報 - 反對,美沙酮中心

2010年十二月四日, 1204 A1澳門新聞 - 濠江日報 - 反對,美沙酮中心

2013年3月13日星期三

退休老人生涯規劃初探(下), Tw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v1/2005/55/education1.htm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退休老人生涯規劃初探, Tw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v1/2005/54/education1.htm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人生階段,危機,《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1/41-33.htm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中年危機的處理 -

http://blog.udn.com/vickyyvr/2289600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社會學, 社會化, hk, note.

http://www.socialwork.com.hk/artical/sociology/ds2.htm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社會學,想像,Tw, summary


社會學與想像

「社會學的想像」此一概念是美國社會學家C. Wright Mills 提出的,現在這個概念已成了初學社會學必備的工具,也是我們打算最先分享給讀者的。這樣的教學經典專著者廣,許多講師教學時都會優先講授這個部分,相關書籍也有良有劣,這不禁令學習未深的我誠惶誠恐,如何才能簡單而清楚的為讀者捕捉到一點社會學想像的影子。對此,我對這篇文章的期許是能讓讀者在概括瞭解之餘,更重要的是具有使用社會學想像的能力,如果能做到這種程度,我想就算足夠了。在這篇文章裡,會將社會學與想像分別做介紹,是故本篇也可以當作是認識「社會學」概念的第一篇文章。

社會學的想像

先介紹社會學的想像,再介紹「想像」,最後試著介紹社會學,這樣的排序是模仿台大人文社會營隊的課程規畫,因為我跟那位講師同樣覺得前者最容易說明,而社會學卻是最難去定義的。在C. Wright Mills 的「Sociological Imagination」書中,他用「煩惱」來解析社會學想像,我們每天都在煩惱自己的學業、人緣、打扮、愛情,而似乎沒有特別去想過別人是怎麼煩惱的。我們自身的煩惱、同樣環境中別人的煩惱、同一個社會中的煩惱、不同文化裡的不同煩惱。其實這裡的社會學想像簡單的來說就是跳脫出原先的框架,以不同的視角面對很切身相關的問題,「每個人將其個人處境關連到公共議題的過程跟努力」Mills 這麼定義。如果我們抱怨難以負擔某些價錢高昂的服飾品牌,在這時我們去反思所謂的設計取向與品味差異,以及負擔其售價的消費族群,思索各種項目之間種種的關連,也就是把自己的處境與公共議題作劃上了聯繫,這就是社會學想像的過程。

想像的作用

「想像」與經驗不同,這並不是說想像指的是憑空幻想些不曾發生或不會發生的事,想像會觸及到的事物是不那麼直接出現在自然的生活反映中的,常可能是必須特別去做思考才會得到的一些概念。想像會超越出經驗,我們可能不會去「體驗到」(這時不如說是「意識到」)奮力想鞏固中產階級地位的社會,但我們很可能感受到最近讓大家喜歡喊著「M型!M型!」裝窮的詭異現象。社會學想像(Sociological Imagination)的名詞抓住了很準確的概念,在我們對真實狀況做了一番想像後就常有機會得到比看到更多的東西。那麼,為什麼要是「社會學」的想像,社會學在這樣對人身經驗的跳脫中又有些什麼幫助呢?

什麼是社會學

社會學號稱是台灣社會科學領域中最不為社會大眾所知,也是被誤解最深的學科。有人說社會學是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社會與社會」之間的交互關係,也有人說社會學是處理眾人事務的工具,也有更不同的說法。雖然市面上光是以「社會學是什麼」為名的書就有好幾本,在描述上使用的詞彙也有所差異,但我不認為社會學真的如此複雜。我們都知道社會學大概在研究些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也很可能知道會有些馬克思、韋伯之類的社會學家,其實這裡欠缺的只是一個比較簡單清楚的名詞去說明整個社會學。

前面說過社會學的想像是把個人的狀況用更大的模式(如社會體系)去思考,而我想其實整個社會學也是近乎如此。或許社會學是用靈活的視角,有系統的研究人與社會,而做為這樣的存在,社會學想像就是我們的工具,用以實際的作出社會學研究。

不可或缺的,我們必須弄清楚這樣的社會學想像以及社會學的學科本身,其能夠實際發揮些什麼作用。對我來說,社會學本身提供的就是一套觀點和思維模式(有人說他是一種威力無窮的方式),面對社會上的各種問題,如不平等、偏差,我們必須先瞭解這些問題本身,才能真正的想出適當的解決辦法。運用社會學想像、以社會學的知識做為後盾,用社會學的方式觀察、思考世界,會讓我們更容易找出問題的癥結,並分析該對象的整體結構。社會學做為一種工具,可以應用在任何相關於人和社會的思考,發揮其強大的功能,而做出社會學想像就是第一步。





Sociorange: 社會學與想像

http://sociorange.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29.html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社會學的想像,short answer, Tw

http://goldensun.get.com.tw/exam/answer/99local/G37.pdf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中產階級,定義,社會建構,Tw

http://www.comm.fju.edu.tw/journal/data/uploads/journal/mc00406.pdf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Tw, scu, 社會階級,社會階層化

http://ctlpub.scu.edu.tw/booking/tutors/blog/208/201012221230070.doc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Tw, ncu, 社會階層與社會流動講稿.PDF

http://www.ncu.edu.tw/~ncu34814/edu/program2/p204/1.pdf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澳門觀察】澳門人權報告 - 2012年 - The Glocal | The Glocal

http://www.glocal.org.hk/articles/7146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澳門觀察】澳門的浮光與掠影 ──新聞照片的背後 - The Glocal | The Glocal

http://www.glocal.org.hk/articles/10913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筆陣】澳門:中國邊疆管治的低度干預模式 - The Glocal | The Glocal

http://www.glocal.org.hk/articles/12001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香港, 澳門,政治環境不同?

http://www.hkpecs.org/epaperDetail.asp?ep_id=3629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2013年3月6日星期三

社會結構

社會結構

地位與角色
每個人在社會中都佔有不同的位置,每一個社會位置都伴隨著特定的權利義務,即地位(status),一個人可能有好幾個地位,但其中有一個主要地位,用來界定個人的社會位置。

繼承地位與成就地位
地位可分為:
繼承地位(ascribed status):與生俱來的,性別、族群、出生地、姓氏等。
成就地位(achieved status):以個人行為表現為基礎,例如職業、教育成就、收入等。

角色
角色(role)是依地位而來的行為模式。
每個地位都包含許多角色,教師對學生,對同事,對學校,表現出不同的行為模式。
角色可區分為角色扮演、角色期望。
角色期望對行為具有影響力。
角色規定產生矛盾,則會造成角色衝突 (role conflict)

角色衝突
個人面臨兩個相反的角色要求時,稱作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
有時衝突來自同一角色的不同要求,相互衝突的要求產生了角色緊張(role strain)
降低角色衝突的方法:保持兩個角色的界限、決定優先順序。
現代婦女同時面臨了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的兩難。

團體
團體:是由兩個以上的人所組成,具有互動、溝通及彼此影響一段時間。
聚集:是非團體,一群不互動或欠缺相互影響的人。
人加入團體的原因:達成目標和滿足需求。參與團體可以滿足社會讚許、歸屬感、友誼和愛的需求。

團體(group)是一群以明顯方式彼此互動的人,感覺自己歸屬此團體,而且被視為團體的一員。
團體成員必須具有共同的認同感,以及共同的預期,這種預期促成互動。

團體的種類
內團體/外團體
內團體是自身所屬的團體。個人不僅認同此團體,也以它為榮。
外團體:人們不認為歸屬此團體,且對之產生對立與敵視的感覺。

初級團體(primary group):團體成員之間具有親密、個人、長期的關係。例如家庭。
次級團體(secondary group)是為達到某目的或功能而組織的暫時團體。例如公司。

科層體制(bureaucracy)
資本主義的最高原則是將成本降低、創造最大的利潤。
科層制是最有效率的組織形式。
科層制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時代,中央經由稅收維持帝國運作;古埃及興建金字塔,或中國興建萬里長城,都需要採用科層制管理,才能完成。

科層制的特徵
1 公私分明。科層組織依法行政,呈現非個人化。
2 層級分工管理。科層體制呈現金字塔型的組織結構,分層負責。
3 組織規章、管理規則明確界定。明確的規章成為行動的指導,以及權威的基礎。
4 人員任用,依其專長。當每個位置都由最具有能力的人擔任,組織的運作才能達到最高的效率
5 人員晉升,依照年資。

科層制的缺點
組織膨脹:科層組織有成長和擴大權責的傾向。
僵化:一切按規章行事,出現儀式性的僵化現象。
寡頭鐵律:大型組織往往把權力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無法產生民主平等。
對天才的抹殺:科層制不需要創新,只要求服從上級的命令,達成任務,因此天才無用武之地。

成為最沒有效率的組織形式。

科層組織的演變
現代網際網路的普及,使主管可以輕易與基層連繫溝通,因此中間管理層即可減少。
金字塔型組織沒落,扁平式組織興起。

組織理論的發展方向
組織理論的假定、方向與研究範圍產生修訂:
第一是對「人」和「組織」的基本假訂有關。從「理性」假定轉為「受限理性」的基本假定。
是從「理性模型」(rational model)轉變為「社會模型」(social model)。

組織範圍界定的轉變
第二個方向與組織範疇的界定有關。
從「封閉系統」轉變為「開放系統」的研究。
強調外在環境及技術水準對組織內部設計的影響。

早期組織理論的發展
早期組織理論的發展,分為三個學派:
管理學派:又可分為「古典管理學派」(classical management school)、和「科學管理學派」(scientific management school)。
早期的「工業心理學」及後期的「人群關係學派」(human relations approach)。

結構學派(structural approach)。
古典管理學派
Henri Fayol提出的管理員則偏重於直接管理督導與正式的權威體系。
特別強調命令的單一性。每一部門或職位,應該只由一個上司督導,避免無所適從。
強調單一的溝通和命令的管道。雇主、經理、領班到工人之間,只採用單一且直接的命令系統。此直接管理督導系統應為正式結構的一部份,要事先設計、規劃。
重視管理人員的控制幅度(span of control)。管理人員要有效地督導部屬的工作表現。

科學管理學派
Ferderick W. Taylor所領導的科學管理學派則偏重於標準化(standardization)的探討。
藉由對工作流程的研究分析,使工作的進行能趨於標準化,以達到追求最高效率和提高生產力的目標。
工業工程學、人體工程學和工作設計(job design),是此學派的後續發展。

早期工業心理學與管理學派的異同
工業心理學與管理學派都從管理和實用的觀點出發,尋求提高工作效率和改進生產力的方法。
二者的主要差異,是對人性(The nature of man)有根本不同的觀點。
工業心理學者亦在尋求工作疲勞及單調的原因,以求對策而能提高效率和生產力,但與泰勒主義劃清界線,強調研究中的人道主義。

霍桑效應
1927年在美國西方電氣公司在芝加哥附近的霍桑廠,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即為霍桑效應(Hawthrone effect)。
除了正式的結構系統之外,組織還有非正式的一面,即非正式結構(informal structure),組織成員之間所具有的非工作關係(unofficial relationship)。
非工作關係的存在,間接指出透過工作上和非工作上的人際互動,「相互協調」實為最簡單的組織協調機制。

人群關係學派
霍桑效應促進了人群關係學派的發展。
人群關係學派認為,在組織中單靠正式組織設計,尤其是「直接管理監督」和「標準化」運作,以求提高組織生產力的觀點,失之偏頗。
此種觀點也有害成員心理健康,轉而影響成員的工作表現和組織的生產力。
工作滿足和領導型態的研究,成為人群關係學派的主流。

結構學派
1950年左右,開始趨向於探討組織中「理性」和「非理性」之間的關係,探討組織中「正式結構」和「非正式結構」交互作用的現象。
以Herbert Simon和Philip Selznick最為有名。
Simon視組織為決策的實體,試圖以「組織均衡理論」為基礎,把動機和結構取向整合。
Selznick則從結構功能來探討組織行為,同時考慮人的因素和結構的因素,以發展目標取向的組織理論。

Aston Group
1960年代,英國Aston大學的學者,開始有系統地研究「組織結構特徵」,以及影響「組織結構特徵」的因素。
「規模」(size)可以有效地解釋一些組織結構特徵。組織規模愈大,愈可能採用「工作標準化」的方法,作為組織內協調的主要機制。

技術水準
「技術水準」(technology)是另一個影響組織結構特徵的因素。
組織的結構設計和生產技術體系有密切關聯。
大量生產的工廠偏愛正式的組織形式,規章制度較多,權力分配比較明確,結構上也較嚴密。
反之,組織結構比較鬆散,偏重依賴「相互調適」以達到組織運轉目標。

組織與環境
1950年代,學者開始視組織為「開放系統」,而非封閉系統。
一九六零年代中期,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出現。
權變理論認為追求「結構最適設計」,是不合理的。
應探討在某一特定環境下「最佳拍檔」的組織結構形式。
最佳拍檔可因人、時、地,而有不同的運用

現代,社會階級

資本家階級:擁有生產工具及資本,子女通常會繼承財富及父母之社會階級。

中產階級:擁有專業知識及技術,經過長時間訓練,工作有一定程度之自主性,有專業權威認證及專業工作道德及守則。工作性質為組織中層管理者。收入穩定,一般都高於該社群之收入中位數。注重下一代之教育質素,子女不一定可繼承父母的社會階級。

勞動階級:技術水平低,容易被取替,工作不穩定。以體力勞動為主。注重短期利益。貧窮次文化。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古埃及,社會結構


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

  古埃及的社會結構好似一個金字塔,最上面的就是國王。埃及傳統以為王是天神的化身,他代表著宇宙秩序的中樞。他死亡後成為陰間之神奧塞利斯,而嗣子繼位為王,又是天神的化身,如此循環不已,世界秩序就可以繼續下去。現代人也許很難相信這樣的觀念能夠長期為人所接受;但如果說這是國王和他四周的統治階層,為了維護自身權益而編造的神話,似乎就太低估了宗教在早期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協助國王統治的人以宰相為首,形成一個龐大的官僚組織,有專門替王室服務的,也有一般政府行政人員。國家的一般事務包括:稅收、丈量田地、灌溉系統的開發與維護、貿易以及各種建築工程。

  各類的工匠就是實際執行國家建設的專門人才;而大多數在金字塔下層的人民是農夫,他們是國家財富的最主要創造者,也是國家徵召勞工和軍士的來源。

  和世俗職業相對的,是一批教士。他們的主要工作是舉行各種祭典。在新王國之後,由於神廟逐漸控有大量的土地和財富,教士階級人數急速增加,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大祭司的地位甚至可以和國王相抗衡。





古埃及的社會結構

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
  古埃及的社會結構好似一個金字塔,最上面的就是國王。埃及傳統以為王是天神的化身,他代表著宇宙秩序的中樞。他死亡後成為陰間之神奧塞利斯,而嗣子繼位為王,又是天神的化身,如此循環不已,世界秩序就可以繼續下去。現代人也許很難相信這樣的觀念能夠長期為人所接受;但如果說這是國王和他四周的統治階層,為了維護自身權益而編造的神話,似乎就太低估了宗教在早期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協助國王統治的人以宰相為首,形成一個龐大的官僚組織,有專門替王室服務的,也有一般政府行政人員。國家的一般事務包括:稅收、丈量田地、灌溉系統的開發與維護、貿易以及各種建築工程。
  各類的工匠就是實際執行國家建設的專門人才;而大多數在金字塔下層的人民是農夫,他們是國家財富的最主要創造者,也是國家徵召勞工和軍士的來源。
  和世俗職業相對的,是一批教士。他們的主要工作是舉行各種祭典。在新王國之後,由於神廟逐漸控有大量的土地和財富,教士階級人數急速增加,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大祭司的地位甚至可以和國王相抗衡。

and slave .....

洛克與自由主義

洛克與自由主義

一、洛克與自由主義傳統
自由主義是影響現代西方社會最為深遠的一種意識形態。→西方社會的建構原則主要出於自由主義的理念。
一個政府容或由於疏忽或力絀而未能實踐之,但它們卻不能從原則上否認之、放棄之,此所以我們稱自由主義為西方現代社會的建構原則。
事實上,自由主義不僅為西方各工要國家的社會構成原則,它也逐漸擴散全球各地,在不同程度上改變了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的文化。
以自由主義為構成原則的政治社會,不一定就是人人稱羨的社會。無論在西方或台灣,自由主義也經常是人們指責社會弊病時歸咎的對象。有人認為自由帶來放縱、有人認為人權保障太過,或者無法忍受自由主義的多元寬容……因此在有些人的心目中,自由主義不代表改革進步的力量,反而是社會動亂、道德淪喪的濫觴。

為何要研究洛克
洛克是西方自由主義的奠基者,也是英國啟蒙運動的先驅。他的年代雖然距離我們有三百年之遠,但他的思想卻無所不在地影響著我們居處的社會。…當然洛克不能預見現代社會的各種挑戰,也未必贊同今人運用其自由主義思想的方式;但他的創見,再加上其後盧梭(【法】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康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托克維爾(【法】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密爾(【英】John Stuart Mill,1806-1873)等思想家的增益,已經內化為現代人捍衛個體自由的理論基礎。我們若想瞭解自由社會的本質與特色,無可避免地要從洛克的著作開始。

二、洛克的生平與著作
《論寬容書信》(Letter Concerning Toleration)
→針對英國國教派壓迫清教徒的事實而發,呼籲不同宗教或教派之間應彼此容忍,不要利用政治勢力相傾軋。
《政府論二篇》(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被視為合理化光榮革命的歷史性文獻,因為它一方面批駁了先前王權派主張的君權神授論,另方面則提出了統治必須出於人民同意,以及政府旨在保障人民權利的革命性見解。
《人類理解論》(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專門討論知識理論,促使洛克聲名鵲起、享譽全歐洲。
從返回英國到去世之前,洛克陸續又完成了許多著作,譬如《教育漫話》、《基督教的合理性》、以及討論貨幣與利率問題的文章。但是這些作品在重要性上無法與前述三書相比,因為《論寬容書信》與《政府論二篇》代表了洛克自由主義思想在政治社會哲學上的主張,而《人類理解論》則呈現了洛克經驗主義知識論之面貌。

洛克的自由主義思想之主張
天賦人權
契約論
政教分離
宗教信仰自由

三、自然狀態與自然權利
洛克最膾炙人口的主張乃是他對人類所享自然權利的堅持。許多人認為西方古代並無「權利」概念,權利事實上是近代的發明。這說法可以證諸洛克以及洛克之前的霍布斯(【英】Thomas Hobbes,1588-1679)。
霍布斯寫作《利維坦》(Leviathan),曾主張人人都擁有「自我保存」(self-preservation)的權利。此所指「自保」比較偏重生命安危的保全,從而推演出人類攫取權力、至死方休的恐怖情景。
洛克則置自然權利於自然狀態中自然法的保障之下,使之成為人類自然而然即可安全享有之權利,免除了人與人之間競相殘殺以求自保的意蘊。換言之,洛克巧妙地重新界定自然狀態及自然法的意義,使人人得以平等享有自然權利。

按照洛克的說法,自然狀態並不像霍布斯所言般人人相互為戰、充滿暴死的恐懼,而是一種完全自由、完全平等的狀態。
自然狀態之所以能夠如此和平安詳,主要是因為「有一種為人人所應遵守的自然法對它起著支配作用」。自然法的概念源遠流長,洛克則將它直接等同於理性。理性使人瞭解大家都是上帝的創造物,被賦予平等的能力,可以自由而互不侵犯地享有一切。
具體地講,人在理性的普遍支配下,將可以尊重彼此的生命、自由、財產,並且在行有餘力時,幫助他人保全其自然權利。如果萬一有人違逆了自然法(也就是理性)的支配,侵犯到他人的生命、自由、財產,則受侵犯者及旁觀者都有權起而制止此種行為,依其惡行大小施以適度懲處。
由於這些權利的享有是在公民社會形成之前,彷佛它們是上天所賦予,因此洛克稱之為自然權利,是任何人都不可剝奪的資產。

自從洛克提出天賦人權的概念,西方自由主義的核心信念就開始形成。其後無論是美國獨立宣言中所標榜的「人人生而具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或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所喊出的「人人享有自由財產、安全與抵抗壓迫的權利」,都是洛克自然權利概念的迴響。
如前所述,古代西方人並沒有天賦人權的想法,但是經過近代政治社會的變遷,以及若干思想家的大力提倡,自然權利的觀念逐漸變成不證自明的信仰。……從一個意義上講,這都得歸功於洛克自由主義思想的貢獻。

洛克對於自由的認定
生命是上帝所賦予,上帝希望人類善自保存,因此自殺棄世或自鬻為奴都不是權利的正當行使。他尤其反對以「放縱」等同「自由」的說法,他說:「自由並非像羅伯特.費爾瑪爵士(【英】Sir Robert Filmer,1588-1653 )所告訴我們的那樣:『各人樂意怎麼做就怎樣做,高興怎樣生活就怎樣生活,而不受任何法律束縛的那種自由』」。在自然狀態中,人的自然自由必須以自然法為準繩;在公民社會中,則自由須受立法機構所制定法律之約束。自由從來不是為所欲為的放縱,這點區別我們不可忽視。

洛克對於財產的認定
洛克所說自然狀態中的財產,原本不指金錢貨幣,而是人人基於生活所需,以雙手之勞動加諸自然資源的結果。因此蘋果長於樹上乃自然的一部分,若經人類摘下則變成其財產。由於大地寶藏無盡,人人不必囤積居奇,因此自然狀態中人人各取所需,不會浪費上帝所恩賜的資源。
問題是貨幣發明之後,人類開始透過金銀的保值作用擴大其財富,而金銀既不腐敗,富者乃可免於糟蹋天物之譏。洛克究竟如何看待此種財富累積現象,向來眾說紛紜。有人認為他是資產階級的代言人,試圖以種種論據合理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道德正當性,亦即合理化貧富懸殊的社會格局。但是也有人認為洛克珍視生命自由甚于財富,雖然容許貧富不均,卻不可能贊成富者對窮人形成剝削的作用。

洛克的契約論
自然狀態中如果人人享有完全的自由與平等,為什麼還需要成立政治社會呢?洛克認為:自然狀態雖有自然法以規範人們的行為,但是徒有理性而無明文法令,人們在認知上容易產生衝突。衝突既起,若無公正無私的仲裁者和強而有力的執法者,則彼此的分界仍不易厘清。正是出於此等不便,所以人們彼此同意締結契約,讓渡自然狀態中自保的權利給一個公正的權威機構,由它來保障個別成員的生命、自由、財產,並執行對犯法者之刑罰。如此公民社會成立,政府與國家形成,每個人的自然權利可以獲得更確實的保全。
我們一般稱這種國家理論為社會契約論,有別於自然演化之說,也有別於保守人士所提倡的君權神授理論。其中最主要的關鍵是洛克主張人們有權利表達意志,而政府權威的來源就是這些個別意志的集體表現。因此這種政治社會理論既是自由主義式的(因為成立政府的目的在保障人權),也符合民主精神(因為人民可以利用選票來表達對政府的滿意度,並決定執政者之去留)。

契約論的重要意義是反駁統治權出於天命的傳統說法。在洛克之前,羅伯特.費爾瑪曾發表擁護專制王權的代表性著作《君權論》(Patriarcha),以聖經為根據論證君王統治權來自亞當,而亞當又是上帝所命世界萬物的最早支配者。洛克針對《君權論》而寫作了《政府論上篇》,一方面指出父權不等於政治統治權(因為後者需經被治者同意),另方面質疑歷史變動頻仍,如何推定現行統治者乃亞當之後嗣?

契約論的精華是在《政府論下篇》。洛克由自然狀態、自然法、自然權利之界說,逐步推論出政治社會的本質,認為人類成立政府乃是為了保障先天不可侵犯的權利。為了確保此宗旨,政府權威必須分成三部分:立法、行政與對外的和戰權(請注意當時洛克仍未有司法獨立之議,現代的三權分立理論乃是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Charles de Secondat, Baron de Montesquieu,1689-1755)所創)。權力之所以必須分開,則是因為人類無法抗拒濫用權力。他說:「如果同一批人同時擁有制定和執行法律的權力,這就會給人們的弱點以絕大誘惑,使他們動輒要攫取權力,藉以使他們自己免於服從他們所制定的法律,並且在制定和執行法律時,使法律適合於他們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他們就與社會的其餘成員有不相同的利益,違反了社會和政府的目的」。

洛克為了防止人性的權力欲望所提出的權力分立主張,可說是自由民主體制的金科玉律。自由主義普遍懷疑權力集中的後果,寧可藉由憲政規範和分權制衡來削弱政府的能力,也不願意坐視萬能政府的產生。因為權力過度集中的政府雖大有作為,卻極有可能侵犯一般人民的基本人權。在不能採用分權制衡原則的國家中,權力往往彙聚於最孚眾望的領袖身上;但民主政治所求者並非出類拔萃的聖雄型人物,而是彼此約制的一群掌權者。
艾克頓爵士(【英】Lord Acton,1834-1902 )說:「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地腐化」。這種自由主義式的謹慎態度固然使民主政治不容易產生先知,卻也防止了民粹主義(populism)的危機。權衡整個利弊得失,分權制衡的設計還是可取的。

由於統治權必須經過人民意志的同意,因此對於不稱職的執政者,人民自然有權罷黜之。洛克親身經歷英國王權復辟的壓迫,十分清楚光榮革命所代表的意義。他不只主張人民有權利革命,而且認為判斷革命是否正當的依據也在於人民。對他來說,讓渡權利給公共權威,並不表示統治者從此可以胡作非為。
如果統治者不以公共福祉為念,就構成暴政。對付暴政的方法是革命,然後再重新成立一個符合民意的新政府。比較保守的思想家(如霍布斯)通常不願意承認人民的革命權,唯恐整個社會因此陷入無政府的混亂,但是洛克卻安慰我們無政府狀態至少比暴政統治要好。如此雄心壯志,確實使洛克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而無愧焉。

reference
http://www.cjcu.edu.tw/~taiwan/ch/document/download.php?serverfname=20060601213310.ppt&filename=06060107.ppt

john locke - liberalism

洛克,霍布斯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8999/5/51044105.pdf


自由主義,正義,平等,政大機構典藏:Item 140.119/38999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38999

Socio, week 6-7, dr sunny chan, 2013,

Socio, week 6-7, dr sunny chan, 2013,

社會學,道德觀,功利主義,自由主義,正義論。

//////

社會結構

\\\\\\\\

Adam Smith, 1723-1790, 亞當 史密斯,古典經濟學派

Adam Smith, 1723-1790, 亞當 史密斯,古典經濟學派

經濟、自由、道德

Adam Smith 生於歐洲工業革命初期,

樂觀的、個人主義色彩、強調資本主義自由競爭制度的好處。

自然社會狀態:無形之手,自由市場供求兩股力量自然達致價格平衡點;沒有單一力量可以造成壟斷,政府亦無須干擾自由市場制度。

自由市場制度效率高,有效分配資源。

經濟人:善用資產,獲取最大利益,利己主義,自愛,追求個人利益,並非不道德。私有產權及經濟自由是所有自由的重要基石。

自愛,對個人幸福和利益的關心,是德行之必要的一個因素,也是人類的一種美德。

「利己」和「利他」其實是相互沒有矛盾?(e.g. 菜市場背後的商販活動不是基於善行動機)

沒有其他人,包括政府,比你自己更知道什麼是你自己的幸福和真正利益。因此,只有你自己才有最大責任去爭取你自己的利益,你應該擁有最大自主性去支配屬於你的資產。

政府不應隨便侵犯私有產權及自由市場機制,「公共利益」不應成為方便的藉口,容讓政府侵害個人利益。

在消費者與生產商之間,誰去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完善的「市場」應有什麼前設條件?

「資本家」與「不道德」是否有必然關係?

例子:毒奶粉事件。

\\\\\\\\\\

Jeremy Bentham, 1748~1832, 邊沁,

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 彌爾,功利主義之道德觀,英國哲學家。

後果道德論

道德就是為了帶來好的後果,使人民們生活得更美好。
動機與道德無關。

惡的產生在於後果

功利主義強調,把個人利益放下,尋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就是道德的基礎。

利他的快樂主義。

理性能帶來社會的進步,消除人的苦難,幸福就是現世的快樂,人不但自己追求快樂,也會為其他人帶來快樂。

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快樂,避開痛苦,只有快樂具有內在價值。

內在價值 vs 工具價值

追求學問為了什麼?

工作為了什麼?

談戀愛為了什麼?結婚為了什麼?

生存為了什麼?

追求其他人的快樂最終會令自己快樂

人性中存在社會感

終極道德原則:凡是帶來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快樂的行為就是對的??

功利主義希望減少社會不公平現象

功利主義並非強調剝削弱勢社群

彌爾認為,快樂的量和質也要小心考量,
寧做不滿足的蘇格拉底,也不做滿足的豬。

殺一救五,值得嗎?

五人孤舟漂流,人吃人事件,誰對誰非?

批評功利主義?

後果很難預測?

動機與道德有關嗎?

只有快樂才有內在價值?

人權 vs 功利主義

個人對社群有什麼道德責任?


\\\\\\\\











From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認為人應該做出能"達到最大善"的行為,所謂最大善的計算則必須依靠此行為所涉及的每個個體之苦樂感覺的總和,其中每個個體都被視為具相同份量,且快樂與痛苦是能夠換算的,痛苦僅是"負的快樂"。不同於一般的倫理學說,功利主義不考慮一個人行為的動機與手段,僅考慮一個行為的結果對最大快樂值的影響。能增加最大快樂值的即是善;反之即為惡。邊沁和米爾都認為:人類的行為完全以快樂和痛苦為動機。米爾認為:人類行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對幸福的促進就成為判斷人的一切行為的標準。

http://wiki.mbalib.com/zh-tw/%E5%8A%9F%E5%88%A9%E4%B8%BB%E4%B9%89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

《正義論》

《正義論》的「正義」探索

web.it.nctu.edu.tw/~nrrp/991/file-1013.doc

錢永祥教授於演講開始說到:「《正義論》書中,並無任何一句可以被忽視的話語,這些內容足以講授兩個學期的時間;它是一本哲學之書,其中的道理一生受用無窮。」

羅爾斯(John Rawls)在政治哲學上成就斐然,受到相當普遍的肯定與推崇。不時有人讚譽道,他在西方自由主義傳統裏的貢獻,堪稱接續了約翰密爾(John Stuart Mill)、甚至於康德(Immanuel Kant)的地位…他為自由主義政治理論開創了甚麼新的視野和資源,也值得特別注意。畢竟,康德、約翰密爾一流的思想家所開啟的問題與視野,對於自由主義的哲學基礎,曾經發揮過革命性的轉移功能。
…羅爾斯在《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第一版的序言裏曾說:「我所提出的看法,無法自矜原創。(書裡)主要的觀念都屬於我們的大傳統,為大家所熟稔。」可是警覺的讀者不難發現,單就他立意寫一部《正義論》而言,已經可以見出他的問題意識比傳統自由主義更為深入的一面。

本次的說書只為一個目的,即是澄清「正義」。但是,「正義」究竟為何?
當我們試圖解釋此疑問時,首先必須調整原來對於「正義」的認識。依亞里斯多德對「正義」解釋為:「正義,是應該得到的」(應然);而中國儒家對「正義」的解釋:「正義,是一種自然的狀態」(實然)。透過比較,我們將可發現東方與西方的兩派學說,同樣對於「正義」的定義,卻有「應然」與「實然」完全不同的看法。
儒家有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句話充分表達東方以「實然」的觀點看待事物。但是這樣「實然」的觀點,卻無法完全解釋「正義」的道理。如同自然界的大災難,那些受到傷害的災民,難道都必須承擔這樣的苦難嗎?皆由於這些災民以前做了太多的壞事,所以必須接受天上所降下的災難?
這樣「種瓜得瓜」的道理,似乎無法說明所謂的「正義」。而相對於西方世界的哲學看法,對事物即打破「實然」,轉而以「應然」作為觀點。

羅爾斯給自己設定的論爭對象是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這種針對性,已經足以見出他的思考的大要方向。「每個人都擁有一種奠基在正義之上的不容侵犯地位,即便社會整體的福祉,也不能凌駕。」──這是《正義論》正文第一頁上的宣示。「社會整體的福祉」,所指當然就是效益主義所追求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羅爾斯所憂慮的是,在根據效益主義追求效益的「跨個人」積累之時,會傷害、犧牲少數人的利益或者權利…即使並非有意識地站在效益主義的立場,卻還總是不免相信,為著整體、社會、或者多數人的某種福祉、某種具體目的…。

接著我們將討論,政治領域擁有哲學問題嗎?答案是有的。只要政治上所遇到的是非對錯問題,那即為政治哲學。在此,我們繼續思想「政治哲學」當中的「對(right)」與「好(good)」,究竟什麼是「對(right)」?而什麼是「好(good)」?還是兩者指的是同一樣事情呢?
「好(good)」的事物,是大家皆認可、推崇的;而「對(right)」的事物,則是需要犧牲某些人的利益,以成全少數人。在實際的情況中,我們往往只考慮到「好(good)」,而忽略「對(right)」的部分。假若每個人只作「好(good)」的部分,皆以自身的利益為考量,如此社會將變得很可怕;我們必須在「自由」、「平等」、「公平」的社會合作下進行,才能合乎「正義」。

這個情況,說明了為甚麼羅爾斯要寫作一部《正義論》、要取正義作為社會體制的最基本品格、要以正義作為政治哲學的根本問題。那是因為正義是一個極為基礎的概念,對它有所釐清,其他政治價值才能基於正義原則的要求,取得明晰的身分與正當性。用羅爾斯自己的陳述來說,他的正義理論的第一個目標是,針對自由而平等的公民應該享有哪些基本權利與自由、這些權利與自由如何居於優先地位,提出一套足以服人的交代;第二個目標是,將這套說法與民主意義下的平等結合,也就是讓個人的權利與自由,能夠跟真正的機會平等、跟高度的分配平等結合。他認為,發展這樣一套理論,才可望回答一個憲政民主社會裏政治哲學的首要問題:「自由而平等的公民,應該在甚麼樣的公平條件之下,進行社會合作?」

「自由」並非隨心所欲,我們必須清楚「自由」不是價值,相對的是一種可選擇自我價值觀的權力;使我們得以變成自己想變成的人。而「平等」,即為兩人擁有相同追求想要的生活之權力。「公平」,需要透過「無知之幕」的方法才能達成。
當我們在「無知之幕」的布幕之後,我們並不知道「我是誰」,也不知道我們究竟想要追求怎樣的人生;如同我們每一個人的條件與背景都相同。因此,我們便針對自我最不利的狀態下,加以思考:「如何在此不利的情況中,獲得最大的利益?」。

一個簡單的情況就是,由於出身和家境的限制,有人雖然資質與動力都不遜於他人,卻無法享受到足夠的教育和文化,培養才能、發揮稟賦,甚至他們雖然沒有受到法律的限制,卻仍然無法享用同樣的機會。要保證公平的機會平等,那麼防止財富的集中、消除社會歧視、尤其是儘量做到教育機會的均等,都是必要的手段。這種公平的機會平等,羅爾斯稱之為「自由主義的平等」(liberal equality)。
…在今天的世界,自由與平等乃是極為普遍、極為基本的政治要求。因此,如何兼顧二者,發展出一種有原則的政治立場,讓自由與平等兩項看似註定抵觸的價值,能夠在一套社會制度裏得到充分的實現,應該說是今天任何政治思考都要承擔的任務。「以公平為正義」,正是羅爾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他的答案可以爭議,可是他的問題無比真實,卻不能輕易抹除。自由主義在羅爾斯手裡呈現了新面貌和新的生機,《正義論》出版後,西方政治哲學宣告「復甦」,三十年來引發了社群主義、多文化主義、以及其他思潮接續湧現,在自由主義的架構之內發動挑戰,擴大了自由主義的視野,適足以證明他所開啟的路向,代表著自由主義一個新階段的展開。在這個意義上,羅爾斯的成就,反過來也充分顯示了自由主義政治傳統與時俱進的內在活力。

雖然「無知之幕」可能無法實際運行於現實社會上,但透過此方法,我們似乎得以找尋到那所謂的「正義」;期許我們共同努力,以達成真正的「正義」之境為目標。





From - 陳卓華博士/Dr. Sunny Chan
Cwchan@ipm.edu.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