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本澳政制發展工作,政府除了在立場與聽取民意方面備受部分居民批評外,另一方面極不可取的就是採用粗糙的諮詢與統計方式,為政制發展「主流方案」開路,目前,既然「主流方案」已是「社會共識」,我們亦認為沒有過多討論「價值」。不過,在這種諮詢方式與心態下暴露的問題,我們認為將對特區政府日後的諮詢工作嚴謹性形象大打折扣,尤其是損害到崔世安政府上場以來所強調的「陽光政府,科學施政」的威信。換言之,這種粗糙拙劣的諮詢方式行之而來的後果,將大大貶抑居民對政府科學施政的信任,並影響到將來不同政策制訂工作的推展。這個代價可說不菲!

  近年,特區政府醞釀一股諮詢風氣,不論工作大小、政策輕重、問題急緩與否,都愛向社會廣泛諮詢,對比鄰埠或一些地區,本澳呈現出一個畸形現象,就是人口少、地方細、經濟體量微型,但政府工作諮詢項目卻何其多,有時甚至出現同一季或同一個月內,有兩項或以上的諮詢進行,而且形式與標準各異,惹來居民詬病,直指為諮詢疲勞。有些更為不堪的是充滿「假諮詢」、走過場、做騷、借諮詢挾民意等等味道。為杜絕與糾正這種不良風氣,當局年前推出規範政府諮詢工作的相關指引,統籌及規範各部門遵守,原本以為這是政府逐步邁向尊重民意,科學決策的一步,因此,社會當時普遍認同此做法。

  不過,在同一屆政府中,由同一個司主張的施政願景,今天又肆意地推翻,率爾地踐踏,幾乎坦示於大眾,原來諮詢是任由理解的,因此才出現小孩、旅客,或者可能由同一人發表多份意見亦被接納的情況,如果這是避免政治審查,以及為了個人資料保護,那麼,倒不如說成為了「廣泛聽取意見」,這是甚麼思維邏輯?

  最重要的問題是,這種錯誤示範,會否變成政府日後慣性的思維與手段,才值得防微杜漸與注意。當政者需要為政策利益與既定立場護航開路時,在管治聯盟與建制社團合作下,任何反對聲音,無論理性與否,相信都較難聽進政府耳裏,即使聽取了,態度亦會否依舊?如果這樣,我們無疑將喪失一個理性的議政與討論平台,喪失一個聆聽民意的重要機制。推而及之,連表達意見,包容異議也如此困難,欠缺氣量,更遑論政府對意見的處理態度,是否會真的認真審視,多聽社會不同聲音,集眾思,謀遠智?!

  當局在今次政制發展諮詢過程中,可說是一次拙劣示範,亦存在不同標準,其結果實況更令人存疑。假若此諮詢模式獨闢蹊徑,為將來成例,則非社會之福,亦處處彰顯當局表裏不一的面目,崔世安政府提倡並剛建立的「陽光政府,科學施政」形象與威信遭受莫大損害,值得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