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0日星期二

gender and sex- sociology notes

社會學
性別階層化
(Gender Stratification)

1、性別階層化的重要概念與議題
 性(Sex)vs. 性別(Gender):
「性」:先天生理上的差異
「性別」:後天文化所形塑的差異
「性別角色」:社會對兩性在適當行為、態度與活動上的期待。
「性傾向」:個人情慾對象的性別。
「性別認同」

兩性在生理上差異是事實,但我們要問的社會學問題(sociological questions)是:
 Why?為什麼這種差異會經由階層化的機制而成為兩性間宰制與不平等的基礎?
 How?性別上的差異是如何建構與維持的?
 性別階層化之後果為何?

2、女性(在我們社會中)是被壓迫的少數族群嗎?
─ 在重要社會資源的分配上,女性是否被不平等的對待?
─ 女性是否共享一些在外型和文化上的特質,且與主流的團體(男性)有明顯的差異?
─ 女性成為次等團體成員的身份是否為非志願性的?
─ 女性在現代社會是否有強烈的團體意識(因為女性主義的興起)?
─ 雖然女性不會被強迫與同一族群的成員通婚,但女性是否在婚姻制度中強烈感受到其次等的身份地位?

Q:女性在我們的社會中像奴隸嗎?

3、性別社會化之機制與過程
Ethnomethodology(俗民方法論)之學者Harold Garfinkel指出在現代西方社會對於「性」(sex)的「自然態度」(natural attitude)是:
─ 只有兩種「性」:女性與男性
─ 每一個個人是女或男,沒有例外
─ 一個人的「性」是不會變化的。
─ 生殖器是分辨男女的關鍵
─ 男/女之別是自然且客觀的

從跨文化比較的角度來看,不同文化對於什麼是屬於男性或女性的角色和特質有很不同的考量。因此,性別角色上的差異與生理上的差異無內在必然之關連。換言之,性別是一種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這種建構反應著社會中權力與文化上的差異與評價,並構成社會階層化結構的一個基本要素。

 性別特質與角色的刻板印象
─ 女性化特質(Feminine traits):謙讓、害羞、感性、富同情心、善解人意、溫和、容易受騙、像小孩般、愛小孩
─ 男性化特質(Masculine traits):獨立自主、決斷、有運動細胞、理性、有領導力、願冒險、個人主義、有企圖心、競爭性強
─ 女性角色:感情性角色(expressive role);家務與照顧之角色;一定要結婚,並成為母親
─ 男性角色:工具性角色(instrumental role);生產工作與權威決策之角色;反女性化、要有成就、攻擊性、主導「性」、獨立自主

Q:在我們的社會中,女性是否越來越男性化?男性是否越來越女性化?或兩性是否趨於中性化?

 性別認同之理論(心理學;微觀)
─ 認知發展論:Lawrence Kolberg;自我社會化
─ 性別基型(gender schema)論:Sandra Bem 1974年建構了一個Sex Role Inventory (BRSI),其中包括各20個形容男女希望有的特質,及20個性別中立的特質。如果有人對自己男女性別特質的評量是相近,則稱為是androgynous,如果是傾向於一方,則是sex-typed。Bem進一步指出,個人在此評量的位置,代表其願意以性別的濾鏡來看世界的程度。這也是文化迷思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社會化轉成自我社會化)的過程。
─ 性別強化(gender intensification)論
─ 精神分析論:Nancy Chodrow;成長過程中,母親是照顧小孩者,父親則與小孩感情較疏遠;而女孩得以與母親維持親密關係,男孩則與母親分離,壓抑女性化之特質,強調獨立、競爭、不表達感情(酷酷的)

 性別社會化之機制
─ 家庭
1、親子互動
2、對兒女不同的投資與期望

─ 學校與同儕
1、 課程安排:教育分流(differential tracking);男女分別朝工藝/家事、理工/文法商發展
2、 教材內容:如角色典範
3、 師生互動:老師對男女學生的教導與期望
4、 同儕互動:同儕間的相互學習與同儕壓力

─ 媒體
1. 書籍與故事
2. 報紙及雜誌:如性犯罪的新聞報導
3. 電視及電影:刻版化的性別角色
(1) 卡通
(2) 連續劇

Q:性別社會化或性別認同的理論可以適當解釋性別之差異或階層化嗎?在同一社會中,不同階級或族群之性別角色及認同會一樣嗎?

─ 工作環境與組織:對不同性別員工的不同要求與期待
1、 組織內部互動(如開會時女生做紀錄、倒茶,男生主持會議)
2、 組織規章(如規定女性員工要穿裙子)
3、 職業性別隔離
(1) 女性:個人、社會服務、事務性的工作
(2) 男性:專業性、技術性工作

4、性別階層化的理論(社會學)
 功能論:社會透過各種社會控制方式,促成與性別相關的行為。性別角色的分化,亦即男女分擔不同的家庭內外的工作,對複雜現代社會的秩序與整合有正向功能。此外,男女不同的社會化能使兩性在成年時,獲得適當的性別認同及技能。
功能論的觀點的假定並不被所有的人所接受,例如過往窮人家的婦女經常必須在外工作,近代則有越來越多的婦女進入勞力市場。此外,功能論忽略了傳統嚴格分化的性別角色所帶來的社會緊張及成本。再者,傳統性別角色事實上是讓男性處於主導宰制的地位。

 衝突論
從衝突論的觀點來看,性別不只是行為上的差異,也是權力的差異。傳統的性別觀念對男人有利,而使女人被歧視壓迫,而造成衝突與緊張。Engles從歷史的角度觀察,認為在採集及漁獵社會,男女的活動雖有分化,但是同樣重要。因技術進步,使社會有剩餘物資時,社會平等及社群共享的情況消失,私人財產制度興起,形成階級,也使男性開始比女人有權力。有財富的男人為了控制財產,並傳承給下一代,促成了一夫一妻制及家庭制度的興起。資本主義社會也進一步強化了男權,因為資本主義社會創造了更多的財富,使男人透過養家活口的角色及財產擁有者及繼承者的身份,而有更大的權力。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需要將人們,特別是女性,定位為消費者,並說服他們唯有透過擁有及使用產品來才能實現個人的願望。在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分化下,資本主義社會除了以低供資剝削男性外,更以家務無須付工資的方式,進一步的剝削女性。

Q:男女在傳統家庭的制度下,真是無法合作或和平相處嗎?
資本主義的運作必須支持父權社會嗎?

 女性主義之觀點:認為女性被壓迫和剝削。挑戰男性霸權,質疑父權的意識型態,重建世界觀,包括社會學的知識論、理論與方法論。此外,女性主義也提倡終止性暴力、性自主與身體自主。
─ 自由主義的/改革的女性主義:根植於古典自由主義,強調個人應能自由發揮其天份,追求自己的利益。此派女性主義者接受社會的基本組織及制度,但追求擴大女性的權利及機會、主張女性身體自主、增加女性生養小孩的福利。
─ 社會主義的女性主義:根植於馬克斯主義,同時挑戰資本主義及父權。此派認為自由主義的女性主義者追求改革是不夠的,因為中產階級的家庭制度使女性成為家庭奴隸,因此需要透過社會主義的革命,建立國家主導的經濟體制,以提供所有人的需求。
─ 基進的女性主義:認為即使是社會主義式的社會也不足以終結父權社會。根本之道在於消除性別的文化觀念。因為性別的基礎是生理的差異,如果可以透過生育科技,使透過女性身體的生育不是必要時,則傳統的家庭制度也會瓦解,進而解放個人可於傳統的家庭、性別角色及性的壓制。

Q:您贊成哪種女性主義?還是都不贊成?為什麼?

 互動論:日常生活的社會互動過程中,性別在交談與文本論述上的差異轉化並維持性別在社會權力與控制上不平等的正當性。

Q:婆媳間的問題如何來的?可從社會學的觀點來解釋嗎?
家務工作值多少薪水?

5、性傾向與性行為的社會建構
─ 異性戀的社會制度化對男女性有不同之後果,如雙重性行為的標準、性騷擾與強暴等現象。

Q:現在macao 社會的男女平等嗎?和過去比有改變嗎?
從生理決定論到社會建構論─你站在那邊?

6、性別階層化的結果
 父權制的延續
─ 在工業社會中,兩性分工已較非工業社會模糊,但普遍來說男性的支配程度仍大於女性。男性支配的制度就是父權制﹙Patriarchy﹚。
─ 為何父權制具普遍性?
最可能的解釋是女性必須生兒育女。在控制生育技術發展前,女性因受生理限制,且新生兒需要密切及長期的照顧,使母親工作成為女性生活之中心,並在生產及育兒階段依賴男性提供生活必須,而延續父權體制。

 婦女與工作
─ 在20世紀前各階層婦女的外出就業率相當低,且多為單身年輕女性(尤其是社經地位較低的女性)
─ 第一次世界大戰產生的勞力缺乏, 使婦女就業增加,但戰後這些工作多數又為男性所接收,不過婦女參與有償勞動的模式已建立。
─ 當前職業婦女仍集中於低薪資、例行性的工作,如秘書。同時,就業結構的改變及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有頗大的影響。如秘書以前多由男性擔任時,薪資水平較高,且地位較高,但由女性擔任後,其薪資及地位下滑。

 婦女與育兒
─ 女性較男性多從事兼職工作,主因育兒及家務責任。
─ 女性進入「男性」職業﹙如法官、律師、醫師等﹚時,會遭遇進入及升遷的障礙。
─ 女性進入職場所面對的意識障礙:一般人認為女性以育兒家庭為主,因此無法將工作放在第一位。這個觀念與女性是否已婚,是否有小孩無關。

 貧窮的女性化(Feminization of poverty)
─ 職業婦女的平均工資遠低於男性就業者,即使與男性同處於相同的職位類別,女性的平均薪資仍低於男性。
─ 婦女貧窮人口的比例持續增高,而身為一家之主的婦女﹙特別是擁有需要持續照顧的幼兒的婦女﹚,貧窮更為嚴重,形成惡性循環。

 家務
─ 家務工作是吃力的,但卻不被仍為是一種工作,因為無薪資。
─ 婦女花在家務工作的平均時數並未下降,因為新的家務工作的產生,且標準提高了 (如地板清潔、小孩教育等)。
─ 無薪資的家務勞動者對經濟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因其提供工作人口所依賴的免費服務來支持其他經濟活力。家務工作佔工業化國家財富生產的25%-40%。
─ 職業婦女面對的雙重負擔。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