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6日星期三

http://www.rnd.ncnu.edu.tw/hdcheng/social/socio01.doc -- SOCIOLOGY CH-1

社會學是什麼?

一、社會學淺釋
二、對社會學的誤解
三、社會學的特殊性格
四、學習社會學的功用
五、學社會學可能的生涯角色扮演
六、社會學的範圍
七、社會學發展沿革史
八、社會學與其他社會科學
九、社會學中的理論典範



一、社會學淺釋:

(一)、「社會」的定義--

 社會在解釋上指的是人群或共同體(community),主要討論的是公共生活的部份,也就是外在於個人,又對個人生活有重要影響的事物。在傳統社會中,所謂的公共事物離不開道德、倫理與規範,受家族、宗族、部落裡的長老,或地區性團體的首領所掌控。形成一種準道德或倫理性的集體表徵,透過所謂的傳統來維繫社會的秩序。Weber稱之為家父長制的威權統治。在這種意義下,社會有某種公家的味道,凡是個人之外的事情,都期望由公家(一種外在於個人的權威單位)來做。

 從社會學看社會,尤其是現代社會,是西歐發展史中文藝復興、理性啟蒙及工業革命以來,透過資產階級革命,打破中古世紀封建體制,所成形的市民社會。其特色為著重人權、個人自由及私有財產的保障。因為特重個人權益的保障,社會被視為個人競爭角逐有限資源,背後那隻維持公平正義、看不見的手。社會因此是由眾多原子化個人聚集而成的有機體,社會的整體大於所有構成部份的總合,Durkheim 稱之為社會事實,是影響、操縱許多個人行為的主宰。

 社會學傳統上對「社會」的看法有:
「社會」是諸多社會交換行為匯聚成的總體。
「社會」是各式各樣有意義人際互動的總體。
「社會」各種社會關係模式(模式行為)的總體。
「社會」是由所有社會制度構成的總體。
「社會」是種結構的整體,不等於其構成部份的總合,有其自身運作的邏輯。

(二)、「學」的定義--

 代表一種有條裡、有系統、言之成理的一門學問。可以用實際的例證來驗證某種思考上的假設,決不亂談高調、也不好高騖遠。

(三)、社會學的定義:

 一般教科書大多將社會學的意義界定為:
社會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研究社會關係的,研究社會行為的,研究社會團體或團體生活的,研究社會組織或社會制度的,以及研究社會過程與社會互動的科學。

 社會學是從變動著的社會系統的整體出發,通過人的社會關係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的一門綜合性的社會科學。

 社會學的對象應該是整個社會,而且必須以對社會的結構、功能、運行和變遷一般原理的探討為基礎,全面地研究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和方面,研究個人、群體、社會的相互關係;此外,它還應從客觀必然與主觀意圖相結合的角度研究怎樣對社會生活實行有效控制與科學的規劃、管理。

 我們認為其實社會學是以人類社會為研究主題,以科學化、系統化、經驗化的研究策略,探索人類社會生活在時間演變過程中,各種不同層次之社會交換行為、人際間有意義的互動、模式化的社會關係形態、社會制度以及整體社會結構的結構化過程。

(四)、社會學的研究主題涵括:

社會學基本分析--
包括社會學的基本定義、特性、研究範圍及主要理論流派,社會研究的方法與方法論,人類文化與社會孕D題。

社會生活的基本分析--
包括社會化與人格的形成、社會互動與社會組織、社會團體與社會組織孕D題。

社會制度的分析--
分析社會中的基本制度,包括婚姻與家庭制度、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宗教制度、教育制度孕D題。

社會問題--
包括偏差行為與社會問題、社會控制與社會秩序。

社會過程--
包括不平等與社會階層化、集體行為與社會運動、社會變遷與現代化、人口學與人文區位學、都市化孕D題。

(五) 、社會學的科學特徵:

 社會學是經驗性的,以客觀的觀察與邏輯的推論為方法,不以直觀、玄想或超自然啟示為研究根據。
 社會學是理論的,透過抽象、概化、合乎邏輯的關係命題,對複雜的經驗觀察作簡單、純粹化的撮要;這個命題系統構成理論,用來說明並解釋所研究社會現象間的因果關係。
 社會學是累積的,通常透過不斷檢證、否證既有的理論與經驗,在此基礎上修正、說明並改善原有的社會學的知識。
 社會學是價值中立的,它不是在尋求是非,而是在發現;不論所研究的社會學問題或社會行為是好是壞,研究者本身的價值立場為何,社會學只是嘗試說明之。

(六)、蔡文輝 指出社會學對「社會」的研究包括以下幾項基本概念:
 人類社會是建立在一個自然環境上(即地域),對此自然環境的適應會影響社會的生存與延續。
 所有的社會有都有其律法與規範,用以維持社會秩序,人們的行為是一種模式行為,使常態的生活互動得以進行。
 模式行為之創造與運用受社會團體之影響頗深,因此不同社會會有不同的模式行為。
 人創造社會但亦為社會所約束。
 社會規範有些是在無意中產生的,有些則是人們刻意設立的。
 社會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那些為大多數人所遵守的社會規範、信仰與價值。社會學的主題著重於個人與社會結構兩者之間的關聯(社會學稱此議題為Macro--Micro Link)。
 社會學對社會現象的解釋只不過是所有可能的解釋之一,無法亦無意概括全貌或以偏概全。

(七)、
 韋伯認為社會學應抱持的問題意識為:
「我們所生存的時代,到底是什麼樣的時代?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就其全體結構(全體像)而言,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社會?其特徵是什麼?它將往那裡去?」

C. W. Mills 提出的社會學想像力:

社會學想像讓我們能夠掌握歷史和傳記,以及兩者在社會中的關聯性。這是社會學想像的任務與前景;
社會研究,如果沒能回歸到傳記問題、歷史問題以及兩者在社會之中的交集,就不可能完成它的學術之旅。

社會學想像力莫不提出以下三類社會學問題:
這個獨特的社會的整體的結構為何?由那一些基本的成分組成?又是如何互相串連在一起的?又,這個結構和其他社會秩序有何差別?在這個社會裡,任一特徵對於社會的延續和社會的變遷有何意義?
這個社會站在人類歷史中的那一個位置上?它變遷的機制是什麼?對人類全體的發展來說,它有何地位與意義?我們所檢驗的任一特質,如何與這個社會所經過的歷史階段相互影響?而這個歷史階段──它的基本特徵又是什麼?它跟其他歷史階段有何差異?它創造歷史的獨特方式是什麼?
在這個階段與社會中,佔有優勢的是什麼樣的男人和女人?那一類的人當道?依照什麼方式,他們被汰選、解放或受壓迫,而成為感性的人或遲鈍的人?在這個階段與社會裡,我們所觀察到的行為與個性,顯現出那一種「人性」?又,我們所檢驗的每一個社會特質,對於「人性」有何意義?
在社會學想像所運用的區分當中,最具成效的當屬「情境中的個人煩惱」和「社會結構中的公共議題」之間的區分。

 古典的社會分析是一組可以界定而有用的傳統;它的基本特色是關心歷史社會結構;它所處理的是,與迫切的公共議題和顯著的個人煩惱直接相關的問題。


(八)社會學的研究目標與任務
社會學之父孔德認為,社會學所進行的各項研究,最終目標在於解釋社會現象、預測社會現象,進而控制某種社會現象的發生或不發生。
社會學的任務如下:
找出有關社會的一套知識及原理、原則,作為控制及改進社會生活的參考與依據。
決定人類社會及社會制度的性質
探究社會生活中結構與功能的相互依賴性質
研究社會的動態過程

(九)社會學與常識
Giddens 說:「社會學的研究發現並不必然和常識性觀點背道而馳M而必須強調的是,不管這些常識性觀點如何牢固,社會學家隨時都必須問:這些觀乎我們自身的信念果真如此嗎?」

(十)社會學的問題
事實性的問題
比較性的問題
發展性的問題
理論性問題


二、對社會學的誤解

(一)、以社會學為社會工作
(二)、以社會學為研究社會問題之學科
(三)、以社會學為社會主義
(四)、把社會學視為交際學或社交學
(五)、將社會學知識當作普通常識
(六)、把社會學家當作只會玩弄統計數字的專家
(七)、將社會學視為哲學的一支
(八)、把社會學看作只適合西方社會



三、社會學的特殊性格:

(一)、提示既廣泛又深入的觀點,並提出關於人類生活永久有意義的概念。
(二)、具有一種批判性、解放性、掃除偏見的分析取向。
(三)、對於急迫的社會議題,與廣泛的個人困擾事件,有高度的研究興趣,所
得結果對於解決實質問題有參考的價值。
(四)、重視經驗性、科學性、系統性的研究策略。
(五)、社會學想像力的發揮--C. W. Mills說:「社會學的想像力,令人看
到個人層次的問題與看似毫不相干、超越個人的因素之間的聯繫。」透過這種想像力平衡自我與社會間的矛盾、對立關係。
(六)、尊重人、關懷人
(七)、具有理論的魅力
(八)、社會學承載著知識份子關懷社會、承擔責任的使命感



四、學習社會學的功用

(一)、對社會學學習者的功用

1、 社會學知識可幫助我們為未來的職業做基本的準備
2、 社會學可擴大我們的眼光,在試圖了解他人行為時,能以較為客觀且多角度的眼光為依據
3、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是科學的,它訓練我們資料搜集的科學技巧
4、 社會學幫助我們能體諒他人且能因此而更了解自己
5、 社會學從多角度讓我們體會事實與理想間的差距
6、 社會學有助於社會政策之釐定,並發展出理智的社會行為

(二)、社會學在現代社會的應用範圍:

1、社會學知識可以充實並與相關學科彼此互補。
2、社會學知識可能對現行公共政策與公共計劃有所助益。
3、社會學知識的傳播有助於破解現代生活中的迷思。
4、社會學知識有助於建構社會指標,讓我們對於社會現況與未來能有較好的解析與預測工具。

(三)、社會學的實用性意義

1. 了解社會情境
2. 認識文化差異
3. 評估政策結果
4. 增進自我認識



五、學社會學可能的生涯角色扮演:

(一)、教學工作
(二)、研究工作
(三)、行政人員
(四)、寫作與編輯,或進入傳播界、廣告界服務
(五)、從事諮詢、顧問的工作
(六)、統計分析工作或保險業的經算師
(七)、社會工作人員
(八)、社會行動者,從事社會改革或社會運動


六、社會學的範圍

(一)、依社會現象的本質,分為社會靜學與社會動學:

社會靜學係研究社會的靜態秩序模樣,研究社會結構或社會制度間的相互關係;即現有組織、體制的組成方式,和社會中各種勢力僵持、維持衡定狀態的互動模式。
社會動學是研究時間流變下,社會可能有那些變遷的模式,考察社會發展過程。在泛時空環境中,社會轉型的機制是什麼?有那些力量驅使社會恆處於結構化與再結構化的過程中。

(二)、依研究的目標,分為純理社會學與應用社會學

純理社會學是針對各種社會現象,做純粹理論性的討論,屬於抽象理念的推衍,可以與實務工作或實際現況完全無關。
基於學問的實用性,進行任何研究均會考慮到對整體社會有何用處,作為研究主題即討論的核心。

(三)、依研究的內容分,則可分為一般社會學及特殊社會學

一般社會學是對社會整體,進行形式上、抽象上的思考,期望從中尋繹出操控社會世界的法則及機制。
特殊社會學則先劃分社會為各個層面,針對每個層面作深入、細緻的探討,如家庭社會學,係以社會學的角度對家庭進行研究;政治社會學,係以社會學的角度對政治進行研究;法律社會學,係以社會學的角度對法律進行研究。

(四)、社會學是對人類社會生活,各種不同面向進行綜合性整體的研究,大略
而言有以下三個層面:
/ 社會特質或屬性的分佈情形。這是一般經驗社會研究所要捕捉的社會性變項(通常作為研究的解釋變項),諸如男女性比例、年齡分布情形、階級狀況、宗教信仰、政黨屬性等。
/ 模式行為、有秩序、有規律的互動關係及行為方式。主要探討具有一般性,在某種時空條件、背景因素及社會情境中,必然出現的社會行動模式。重視的不只是上一個層次那樣,只是滿足於群體特質的掌握,要求更進一步透過概念與概念間的闡述與連結,整編成一有系統、不相矛盾的理論論述(discourse)。
/ 操控上兩層面之各種經驗事實的深層結構或模型。這個層面所探尋的是超時空或具有時空凝結性的社會生活法則。可以抽象如Levi-Struss所描繪的心靈深層結構,或Mause所謂的集體心態,也可以是Marx & Engles所刻畫的社會轉型機制。



七、社會學發展沿革史

(一)、西方社會學發展史--

一般認為孔德(Auguste Comte)於1838使用「社會學」一詞,預言了社會學的誕生,稱他為社會學主要創始者之一。他認為對於社會整體進行比較研究是社會學分析的主題。
社會學之產生,在於應付歐洲因為工業革命與政治革命後的社會危機,並且與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體制的產生與發展動態息息相關。也就是說:西方社會學誕生於從傳統、農業社會到現代、工業社會大轉型過程中,是知識分子為因應社會危機創造出的一門「新」科學。主要影響因素如下:

政治革命或稱布爾喬亞革命(從英國光榮革命開始,歷經美國獨立革命、法國大革命而完成)
工業革命及大量生產時代的來臨(提供社會學誕生的物質基礎)
社會主義思潮的崛起(與馬克思的幽靈對抗)
都市化(新型的生活空間與截然不同的生活形態)
文藝復興與人文精神的體現
未來的發展將受到通訊革命、家庭結構變化及組織變遷所影響

(二)、中國社會學發展史

1、 胚胎期(1891--1911)
2、 發展期(1912--1931)
3、 成長期(1932--1948)
4、 台灣再生期(1948迄今)
5、 大陸中斷(1945--1979)及復甦期(1979迄今)



八、社會學與其他社會科學

(一)、其他社會科學的特色

、 心理學--強調的是個人外顯行為及基本心理結構與心理過程的研究
、 經濟學--基於資源的稀少性,及人類自利心驅動下追求一己利益的最大化,進而探索經濟資源的生產、分配、流通、交換及消費的整個過程
、 政治學--一般是以國家、政策及權力為研究主題,政治是所謂眾人之事,主要在根據社會資源的狀況作權威的分配。政治學因此對於權力的正當性來源,政治體系的結構及功能,權力的產生、擴張及鞏固等事項,進行全盤的了解。
、 人類學--針對部落社會進行研究,解析其基本的社會結構,如親屬、婚姻關係、宗教組織等等制度設計,進而追問人類是否在特定環境中有其特置的功能表現。
、 歷史學--歷史學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其基本精神在鑑往知來,研究的是人類社會中,過去所發生的種種事件或事實。

(二)、各種社會科學均有其特別的著力點:

、 心理學側重人類行為動機、個人思想、人格及行為發展之討論
、 政治學以權力為討論核心,研究人類社會中權力之結構與分配
、 經濟學考量人類利益追求的最大化,研究經濟活動中生產、分配、交換及消費等過程
、 文化人類學則以價值、文化為研究核心
、 歷史學著重對傳統的詮釋與再詮釋,研究人類過去的社會結構、歷史事件的分析
、 社會學側重對社會秩序及規範的探索,研究的是社會互動之結構、功能及變遷過程的分析。特別是社會的鉅視社會結構(諸如組織、職業、社會階級、宗教、社區類型)和過程(諸如都市化、工業化、社會流動)。

(三)、科際整合:

社會科學彼此之間的關係,乃互補而非互斥的,主要係社會科學具有共同的研究對象--人類的社會生活。彼此間學科的差異,毋寧是著重點上的不同,而非研究對象的不同。因此許多徘徊在已成立的社會科學邊界,邊緣性、複合性強的整合性學門誕生了,諸如:行為科學(綜合心理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組織研究(綜合公共行政、企業管理、工業心理學及組織社會學等)等。



九、社會學中的理論典範

(一)、功能論的主要論點:

、 規範與價值是社會生活的基本要素
、 社會生活所以可能必定全體人民對該社會之價值體系有某個程度的投入(commitment)
、 社會必然會凝聚而且會形成一種秩序狀態
、 社會生活有賴於期成員的團結
、 社會生活是基於互惠與合作
、 社會體系靠共識來維繫
、 社會所認可的合法權威,視維持社會秩序所必須
、 社會體系是整合而呈現出固定型態的
、 社會體系傾向於維持原狀

(二)、衝突論的主要論點:

、 利益是社會生活的基本要素
、 社會生活中必定有誘導與強制的行為
、 社會生活必然會分化,形成一種競爭狀態
、 社會生活帶來人與人之間互相的對立、排斥與敵視
、 社會生活中必然會形成結構性的衝突
、 社會生活必定產生不同派系、黨派間的利益衝突
、 社會分化係因權力而起
、 社會體系常與矛盾相左右,處於不斷的解組與重新建構的辯証過程中
、 社會體系衡常處於不止息的變遷之中

(三)、形象互動論的主要論點:
主要研究社會行動者之間的互動過程,行動者對待事物的互動方式,純從該事物對他有什麼意義作為互動的基礎。這些意義乃人類社會中,各種類型社會互動的產物。透過個別行動者用來處理各自對意義的詮釋過程,這些意義得到進一步彰顯或修正。所以,觀點與互動是人類行動兩大變項,觀點是互動的參考依據,互動會造成觀點的固著或修正。
Blumer 用三個基本原理來總結形象互動論的觀點:
我們是根據我們所賦予客觀事物的意義,來決定我們對它的行動
我們所賦予事物的意義是社會互動所產生的結果
在任何環境下,我們必然會有一種內在的詮釋過程,我們與自己不斷的對話,為的是給互動的情境確定一個意義,並依此來決定如何行動。
Blumer認為,人類的社會是由具有自我的個體所組成。個體的行動是一種建構(construction),而不是一種釋放(release)。這種建構是人們經由對情境特徵的注意和解釋而完成。團體或集體的行動是由個體的行動聯串組合而成,而這些個人的行動是由個人的解釋和考量他人的行動之後所引發的。

(四)、交換理論的主要論點:
交換理論將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動,視為一種社會資源的交換過程。交換的雙方,不斷的衡量所可能獲得的酬賞,和所可能遭遇的處罰,追求一種交換的雙方都能接受的公平交換條件。
交換理論的預設:
成功原則--某種行為表現若能得到相當的報酬,便會使行為人繼續從事類似的行為
刺激原則--相同的刺激會引起相同或類似的行為反應
價值原則--如果某個行為的結果對某人而言越有價值,他便越會如此作。
缺乏/滿足原則--重覆的酬賞給予同樣的行為,對行為者而言,其邊際效用越來越小,對個人的價值也就越來越低。
攻擊/贊同原則--
 當個別行為未得到預期中的報酬,反而遭收意外的處罰時,便會出現攻擊行為,且會更加重視這預期所要得到的報酬
 當個人的行為得到預期的報酬,甚或超出其期待時,心理便會更贊同這種行為,而且此行為對他的價值也隨之提高
理性命題--當一個人挑選可能應用的途徑時,他會選擇一種能帶來較高
價值的結果,以及能獲得較高價值結果之行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